影星陳沖身世之謎?她外公 張昌紹 為何自殺?

影星陳沖身世之謎?她外公 張昌紹 為何自殺?

张昌绍(Chang-Shaw Jang ,1906年9月25日-1967年12月20日),男,药理学家,中国药理学奠基人。出生于嘉定县望仙桥镇。1934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并留校任教;1937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学习,194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,并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。后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,1941年回国后曾任上海医学院副教授、教授兼科主任,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、《中华医学杂志》编委等。

明天12月20日是陳沖外公張昌紹的死忌,讓我們一起懷念他吧。

去年11月20日,陈冲和叔叔陈星伯第一次回到永川松溉。 资料图片

去年11月20日,陳沖和叔叔陳星伯第一次回到永川松溉。資料圖片

張昌紹,1906年9月25日,生於江蘇省嘉定縣望仙橋鎮,中國著名藥理學家,被譽為“中國藥理學奠基人”、“現代科學研究中藥的先驅”。張昌紹一生從事藥理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,主編的藥理學教材和參考書被譽為中國藥理學的經典著作。他致力於培養藥理學師資與科研人才,在化學治療學和傳出神經藥理學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,對中國藥理學的發展起到了開拓和?
近期,央視的系列紀錄片《客從何處來》引起很大的關注,節目組先後探訪了易中天、馬未都、阿丘、陳沖、曾寶儀。前三者的專輯已播出,預計陳沖的專輯將在下週一播放。有興趣的讀者可關注央視一套近期每週一22點37分播出的《客從何處來》。
紀錄片拍攝期間,去年11月19日,陳沖和叔叔陳星伯第一次回到永川,探訪祖輩生活過的松溉古鎮。
母親講述
陳沖的名字就是外公起的
陳沖內心一直藏著一個疑問:外公為什麼會自殺?拍攝《客從何處來》時,陳沖輾轉重慶、武漢、蘇州、上海等多個地方尋根。這個謎團將在這部紀錄片中揭開。
陳沖的外公張昌紹在我國醫學界享有盛譽,曾赴英留學,獲醫學博士和哲學博士學位,還在哈佛大學進修過。 1967年,陳沖6歲的時候,張昌紹自殺身亡。
直到婚後,陳沖偶然從《中華人民共和國人物詞典》裡看到了外公的名字,才知道原來外公是“了不起”的一個人。之後,終於有了她和母親第一次坐下來談論外公,母親告訴了她在當時被停止工作停止寫論文的環境下,外公自殺前絕望而悲痛的心境。
媽媽還告訴陳沖:“你的名字是外公起的,那意思是第二個阿中(陳沖母親名)。”
探訪故里
陳沖去年第一次回永川
去年11月19日上午,在叔叔陳星伯的陪同下,陳沖第一次回到了她的祖籍地——永川松溉。陳沖祖輩生活的陳家大院如今保存完好。
陳星伯比陳沖的父親陳星榮在松溉生活的時間更長一些,17歲才離開,現居雲南。兩人尋訪了陳沖父輩生活過的地方,一起祭祖。
陳沖雖然在上海生上海長,小的時候上學填檔案,籍貫依然填的是永川。她還堅稱自己是“永川人”。
彭昕是陳沖的表妹,其外婆陳文英與陳沖爺爺陳文鏡是同胞兄妹,陳文鏡排行老二,陳文英排行第六。彭昕的母親彭天佑從教師崗位退休後,成為了陳家大院的守護人,與彭昕的父親一起留守陳家大院。
陳沖回老家尋根,彭昕專程趕回松溉。彭昕父母還把當年陳文鏡留下來的一把壺、一塊玉佩、一個硯台送給了她。

張昌紹

张昌绍(Chang-Shaw Jang ,1906年9月25日-1967年12月20日),男,药理学家,中国药理学奠基人。出生于嘉定县望仙桥镇。1934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并留校任教;1937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学习,194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,并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。后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,1941年回国后曾任上海医学院副教授、教授兼科主任,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、《中华医学杂志》编委等。

他一生从事药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,主编的药理学教材和参考书被誉为中国药理学的经典著作,出版有《磺胺类化学治疗学》《青霉素化学治疗学》《现代药理学》《现代的中药研究》 等。致力于培养药理学师资与科研人才,在化学治疗学和传出神经药理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,对中国药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开拓和奠基作用。

张昌绍是中药研究抗疟药的先驱,1946年和1948年分别在《科学》和《自然》报道中药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疟作用,对后来青蒿素的科学研究有重要影响;指导他的研究生邹冈做出了里程碑式的工作——— 脑内吗啡作用部位的发现等。
1967年12月20日,张昌绍教授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饱受迫害、自杀,逝世于上海。

張昌紹人物簡介

張昌紹(1906—1967),男,中國藥理學奠基人。 上海市嘉定縣望仙橋鎮人。上海醫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,後赴英留學,先後獲得醫學博士和哲學博士,被吸收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。回國後任教於內遷重慶的上海醫學院。建國後任上海第一醫學院藥理學教授、中國科學院藥理研究所學術委員、全國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藥物組組長、《生理學報》副主編等職。

張昌紹主持制定了藥理教學大綱,參加製定了全國藥理學科學規劃。他主編的《藥理學總論》是中國第一部大型藥理學參考書。

張昌紹人物履历

1906年9月25日 生於江蘇省嘉定縣望仙橋鎮。
1920—1924年 在蘇州樹德醫院當學徒。
1920年,因家庭貧窮,張昌紹輟學,離開嘉定,進入蘇州私立樹德醫院當了一名學徒工,正是在這所醫院裡的經歷,讓張昌紹萌生了學醫的夢想,為此他經常利用業餘時間,堅持刻苦自學。
1924年,考入江蘇省立第四中學,在校期間極為活躍,曾經發表醫學科普類文章。他還是學校“雄辯會”的主要辯手,並積極參加一些愛國學生運動。
1924—1928年 多次參加愛國學生運動並成為蘇州共青團領導人之一。
1928—1934年 在上海醫學院學習。
1928年,考入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。當時這所醫學院不在南京,而是設在上海,由耶魯大學醫學博士顏福慶出任第一任院長,學制為7年,前2年為預科,由校本部理學院代為培養,醫學專業本科學制為5年,張昌紹在南京讀完預科之後,又到上海吳淞醫學院本部就讀醫學專業。
1934年7月,張昌紹從國立上海醫學院畢業,因學業成績優異,留校擔任教務長兼藥理科主任朱恆璧教授的助教,從事藥理學研究和教學活動。
1934—1937年 任上海醫學院藥理學助教。
1937年初,張昌紹與趙承嘏、朱恆璧合作,在《中華醫學雜誌》發表論文《蚯蚓中之舒展支氣管成分》。不久又與朱恆璧、張鴻德合作發表了《“黃連素降壓作用之翻轉”之機構》的研究論文。
1937—1940年 在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藥理系學習,獲哲學博士學位,並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。
1937年“七七事變”前夕,考取留英公費生,入倫敦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,在著名神經藥理學大師蓋達(JohoHGaddum)教授的指導下,從事腎上腺能神經藥理的研究。在英國留學期間,曾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了6篇頗有學術價值的研究論文,其中一篇是與導師蓋達教授合作發表。這些學術論文都與腎上腺素能傳遞有關,而當時國際醫學界尚不清楚腎上腺素能神經釋放的化學遞質是什麼。直到上世紀40年代中期,瑞典科學家UIfvonEuler教授才搞清楚腎上腺機能,並於1970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,而Euler教授與張昌紹導師蓋達教授都曾師從英國著名科學家HenryDale從事科學研究,並有過很好的合作,Dale於193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。
張昌紹當時的研究課題處於世界頂尖水平,他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和科學研究,於1940年獲得倫敦大學醫學博士學位,由於學業成績優異且科研成果豐碩,他還被吸收為英國皇家協會會員。
1940—1941年 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訪問進修。
1941—1946年 任上海醫學院藥理學副教授兼中央衛生實驗院藥理研究室主任。
1946—1949年 任上海醫學院藥理學教授兼科主任。是從中藥研究抗瘧藥的先驅,1946年和1948年分別在《科學》和《自然》  雜誌上發表了《關於中藥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瘧作用》 ,報導中藥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瘧作用。 對後來“青蒿素”的發現,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借鑒意義。
1949—1967年 任上海醫學院(後改為上海第一醫學院,現名上海醫科大學)教授兼教研室主任;中國生理科學會理事。
上世紀五十年代,張昌紹受國家衛生部委託,主持制定了《藥理學教學大綱》,並主編了藥理學統編教材《藥理學》,不但成為醫學院校藥理學系的主要教材,而且也是醫藥工作者的重要參考書。張昌紹所著的《中藥的現代研究》,對以現代科學整理中藥及中西醫結合進行了初步探索。後來,他還曾策劃出版一部大型藥理學參考書,但遺憾的是,只完成了第一卷《藥理學總論》。
1956年3月,張昌紹被國務院評為一級教授。
1967年12月20日 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飽受迫害、自殺 ,逝世於上海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